每天早晨,市民周先生都會提著兩袋垃圾,分別放進小區(qū)投放點的兩個垃圾箱。“一袋是其他垃圾,另一袋是餐廚垃圾,我們在家里就分好了。”在合肥,垃圾分類已逐步融入城市生活。
8月24日,全市垃圾分類動員大會召開。記者從會上獲悉,全市63個街道、362個社區(qū)、2733個小區(qū)同步開展垃圾分類設施配置,1444家公共機構、316所中小學等帶頭實施垃圾分類,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%以上。
因地制宜建成集中投放點2750座
記者來到濱湖新區(qū)品味紫園小區(qū)的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,與傳統(tǒng)的臟亂垃圾站不同,這里空調、換氣扇和洗手臺等設施一應俱全,四色垃圾桶擺放整齊,保潔人員及時清理散落垃圾,幫助居民做好垃圾正確投放。在投放點內,記者聞不到刺鼻異味,也不見蚊蟲,干凈整潔的環(huán)境引來居民稱贊。
然而,在該投放點建設之初,卻因選址問題導致進度一度停滯。
“個別居民擔心投放點離自家樓棟太近,會產生異味和蚊蟲。” 針對居民的種種擔心,包河城管邀請他們實地參觀投入使用的投放點,看到干凈整潔的環(huán)境,顛覆了居民以往對垃圾投放點的認識,打消居民的疑慮。“我們將上海等地開展垃圾分類的情況制成PPT,聯(lián)合樓棟長、黨員代表、居民代表和物業(yè)等上門向居民介紹,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。”
站在居民角度,化解突出矛盾。通過一系列專業(yè)又耐心的宣傳和解惑,讓原先反對的居民悄然有了轉變,小區(qū)按計劃如期完成點位的建設和啟用。記者從市城管局了解到,目前合肥正推進撤桶并點,計劃因地制宜建設4311座標準化定時定點集中投放點。“截至7月31日,全市已建成集中投放點2750座,已配備桶邊值守督導人員2065名,志愿者3583名。隨著投放點的陸續(xù)建成,將加強桶邊值守和宣傳指導,逐步實施定時定點投放。”
6座生活垃圾中轉站正在改造中
今年7月,瑞安家園沿街的多家餐飲店成為參與垃圾分類的“新成員”,店員每天將剩菜剩飯分離出來,由物業(yè)安排保潔人員上門統(tǒng)一收運。
“他們每天安排兩次集中收運,減輕了垃圾堆放的異味,保持了店面門口的衛(wèi)生。”一家鵝火鍋店老板陶宇說,城管和社區(qū)經常上門指導和查看分類,店員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,養(yǎng)成了分類習慣。
“廚余垃圾”是合肥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和難點,在破解這一問題時,包河針對廚余垃圾產生大戶,積極探索垃圾分類的“新路徑”——專人記錄廚余垃圾數量,建立“不分類、不收運”的倒逼機制,“將全區(qū)857家的大中型餐飲單位、商業(yè)綜合體和學校、大型醫(yī)療機構、黨政機關等產生餐廚垃圾的大戶以街道為單位進行分解,逐步納入市餐廚垃圾收運范圍,提高垃圾分類投放效果。”
“其他垃圾和家庭廚余垃圾由區(qū)級負責進中轉站,市級負責由中轉站到末端處理廠的運輸;餐廚垃圾實行公交直運模式。”據市城管局透露,為適應垃圾干濕分離、分類轉運需要,6座生活垃圾中轉站正在改造中,將增設專位、改造卸料槽、配備廚余垃圾罐體等。
與此同時,合肥正在推進3座大型垃圾分類轉運站新建工作。“增配廚余垃圾專運車輛,已配備廚余垃圾收運車210多輛,對分類投放垃圾實行分類收運。”
今年底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將達到1600噸/日
垃圾分類,群眾參與是關鍵。在合肥,垃圾分類科普早已浸潤人心。
比如,包河區(qū)利用濱湖廢棄的中轉站,建成全省首座垃圾分類科博館,據悉,今年8月份該館已正式被納入合肥市中小學校外素質教育基地。廣泛發(fā)動黨員、督導員、志愿者、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、物管人員開展入戶宣傳,組織一線教師及行業(yè)專家編制垃圾分類知識讀本,發(fā)揮“小手拉大手”的積極作用,將垃圾分類的知識從學校延伸到社會。
另外,合肥正在加快推進兩座新建廚余垃圾處理廠的生產調試,提升垃圾分類處理能力,“新建的處理能力600噸/日的蜀山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和處理能力800噸/日的肥西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已進入調試作業(yè)階段,到2021年底全市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將達到1600噸/日,基本滿足近期生活垃圾分類需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