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,參觀者用AR體驗放射配體療法(RLT)的治療過程。 記者 劉穎 攝
利用元宇宙,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旅行體驗;通過AR(增強現實技術),幫助消費者進行購物決策;將AI(人工智能)和區(qū)塊鏈技術用于商品檢驗,使得假冒偽劣產品“無處遁形”……作為消費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與抓手,新技術的快速下沉,一方面催生了新產業(yè)、新模式、新動能;另一方面則極大地激發(fā)了消費潛力,推動經濟步入良性循環(huán)。
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
當文旅遇上元宇宙,過去單一的觀光模式正在被顛覆,傳統(tǒng)文化開始“活”了起來,景點也變得“動”了起來。
近來,很多前往福建廈門鼓浪嶼旅游的游客發(fā)現,在這座交織著中西文化的島嶼上,只需一部手機,一個小程序,便能身臨其境地體驗一場跨越時空的沉浸之旅:在鼓浪嶼虎巷8號的中共福建省委機關舊址,當游客漫步到此,點擊“鼓浪嶼元宇宙”小程序,身著專業(yè)制服的數智人便熱情地講解這一景點的歷史;在鼓浪嶼XR大空間“琴島奇遇”的體驗中,游客戴上VR(虛擬現實技術)頭顯設備,就可以切身感受到鼓浪嶼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。
事實上,進入數字化時代后,科技創(chuàng)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,尤其在消費領域。
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(下稱“進博會”),國內專注打造新一代潮流網購社區(qū)的得物App,憑借獨特的沉浸式消費體驗“圈粉”無數。不少參觀者體驗了得物App打造的首款3D創(chuàng)新應用“球鞋博物館”,戴上Apple Vision Pro頭顯設備后,參觀者可以沉浸式看到“球鞋博物館”鞋架上陳列的2萬多雙各種品牌、各種款式的球鞋,只要點擊看中的球鞋,即能查看每雙球鞋的細節(jié)、材質和制作工藝。
得物App相關負責人表示,“依托得物App的球鞋模型庫和頭顯設備的支持,我們對球鞋模型進行了真實的3D化展示,為用戶帶來沉浸式的購物體驗。”
為了讓每位用戶都能足不出戶體驗最新的時尚產品,方便用戶購買決策,得物App還自主研發(fā)了AR試妝、試鞋、手表配飾試戴等一系列體驗,填補了電商領域AR高精度試穿市場的空白。
進博會現場,得物App展示了AR試戴手表功能,消費者可以在7萬多款手表中進行挑選試戴,只需將攝像頭對準手腕,便可以呈現真實的佩戴效果,還可自由調節(jié)尺寸。
顯然,新技術正以其令人驚嘆的創(chuàng)新,重新定義了消費的方式,讓消費不再只是簡單的選擇,而是一場沉浸式的視覺與觸覺之旅。在這里,產品的呈現不再局限于平面的圖片,而是以真實的3D形態(tài)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你的眼前。這種體驗,不僅突破了傳統(tǒng),也讓消費變得生動而有趣。
讓假冒偽劣“無處遁形”
新技術、新應用也讓人們一直深惡痛絕的假冒偽劣產品“無處遁形”。
冬季來臨,羽絨服、羽絨被等羽絨制品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,但一部分“假羽絨制品”卻在線上、線下市場肆意泛濫。
央視《財經調查》記者近期在江蘇南通、江西九江的羽絨制品生產和銷售企業(yè)調查發(fā)現,一些商家為追求利潤最大化,不惜以次充好,用所謂“飛絲”甚至更劣質的填充物冒充羽絨。
假冒偽劣商品的頻繁出現不僅侵犯了正品廠商的合法權益,擾亂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,還對消費者的權益構成了威脅,危害了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。因而,打擊假冒偽劣商品,不僅是一項法律任務,更是一項關乎民生福祉的重要工作。
如何才能讓“假冒偽劣”無處遁形?除了加強監(jiān)管和執(zhí)法力度外,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認為,還應提升“鑒真”能力,要有先進和可靠的檢測方法、技術來鑒別商品的真假。
基于此,得物在電商消費領域創(chuàng)造了“先鑒別、后發(fā)貨”的模式,為多品類、復雜商品的真?zhèn)舞b別提供了高效、準確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。
據介紹,為了實現更高效、更準確的商品鑒別,得物App投入巨資搭建了商品研究團隊和一線鑒別團隊,利用AI等先進科技手段建立了覆蓋21個消費品類、3000多個品牌、10萬多個商品的正品樣本庫。通過對這些樣本的深入研究和比對分析,得物App能夠迅速而準確地判斷送檢商品的真?zhèn)巍?/p>
目前,隨著商品豐富度的提升,得物App的“正品樣本庫”還在持續(xù)迭代新增。
與得物App不同,京東則對自營商品采取了源頭直采的模式,并借助區(qū)塊鏈技術,利用其去中心化和不可能被篡改的特點,將商品原材料準備過程、生產過程、流通過程、營銷過程的信息進行整合并寫入區(qū)塊鏈,每一條信息都擁有自己特有的區(qū)塊鏈ID“身份證”,且每條信息都附有各主體的數字簽名和時間戳,供消費者查詢和校驗。
助推消費煥新升級
當前,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(huán)境中,消費者的需求與偏好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變。
知名市場機構尼爾森IQ日前發(fā)布的《通往2025:中國消費者展望》(下稱“報告”)預計,到2025年,AI等新興科技將成為推動新消費模式的重要力量。
報告稱,隨著AI、IoT(物聯網)、VR等新科技的快速發(fā)展,消費者面臨的選擇愈發(fā)豐富,而這些新技術的引入,顯著增強了消費的互動性與個性化。
在互聯網海量信息中,如何從中選到自己需要且適合的商品和服務,是消費者經常碰到的一大困擾,而借助科技手段,則可以化解這一難題。比如,通過利用AI技術開發(fā)的智能客服,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;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需求,可以精準推薦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……在面對眾多“眼花繚亂”的選擇時,新科技的應用能為消費者提供“量身定做”的消費參考,大大提高了消費者與服務之間的匹配度。
正因為如此,像得物App這樣擁抱新技術的企業(yè)越來越多,例如騰訊和百度就推出了各自的虛擬人直播產品,淘寶打造了能夠提供建議、產品細節(jié)等信息的虛擬個人購物助理,抖音也上線了能夠根據用戶搜索指令自動化分析并生成參考信息的AI搜索服務。
當然,更加個性化的消費體驗不僅惠及消費者的生活,也在不斷推動市場細分、服務品質深化,為消費市場帶來內生動力。
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漆云蘭表示,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,依托互聯網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化應用,網絡購物、移動支付、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業(yè)態(tài)新模式得到了蓬勃發(fā)展,有效滿足了人們多元化、個性化、品質化需求,對激發(fā)消費潛能、推動消費增長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鵬則認為,新一輪科技創(chuàng)新浪潮日趨活躍,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牽引力、融合力和驅動力:一方面,新技術的運用使得消費形態(tài)、消費模式發(fā)生了變化,大大拓展了消費的邊界,衍生的服務也更加豐富,更有價值;另一方面,新型消費使新的消費形態(tài)和消費模式產業(yè)化、規(guī)?;?,促進了新業(yè)態(tài)、新模式的產業(yè)化、規(guī)模化應用,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,促進了產品的迭代升級和創(chuàng)新。
顯然,隨著一批新科技不斷下沉應用到市場,新的消費場景正在從“不可能”變成“可能”,更多消費新需求也應運而生,煥發(fā)了市場新活力。
標簽: